更新时间:2025-08-13 14:26:53 | 浏览次数:9779
从博物馆本身来看,随着各地对文博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许多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展陈手法和互动装置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最近甘肃省博物馆以馆藏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为原型,打造“绿马和朋友们之家”主题空间,让这一经典IP走进会客厅、书房等6个主题区域,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文物的现代生活”。这些硬件的升级,不仅提升了观展体验的科技感和趣味性,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打卡、拍照、分享的新场景,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学校将保护好、研究好、活化利用好两栋徽派建筑,让它们融入校园,让它们真正在校园‘活’起来,‘传’下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对记者表示,两栋徽派建筑为学校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场域,是中华文脉在校园的一次重新“激活”,是时代青年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在研学过程中,阿克苏市柯柯牙的治沙成果给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柯柯牙曾是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几十年来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不懈努力,引水源、种树木,将荒凉的土地变成绿洲,不仅产出丰富果实,还带动果业发展。如今,柯柯牙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典范,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当下,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走进博物馆的观众中,“Z世代”年轻人不在少数。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共接待观众3.73万余人次,其中18至35岁人群占比最大,达到59%;由于恰逢儿童节,18岁以下的观众数量大幅增长,达到全部观众的14%,较2024年同期增长7%。
“苏超”火爆的背后,是各地创新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动“体育+文旅”融合发展。业界人士表示,体育赛事具备高关注度、强情绪黏性和特定人群聚集效应。催生了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消费,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发展。
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校长、教授单凡从欧洲视角看中国品牌建设,认为近年来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发展非常显著,特别是在欧洲和德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又快又深,在品牌文化和情感链接上做得越来越出色。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区域节点,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现已超过94%。今年,青海建成的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实现了算力和电力的高效协同运行,目前这个中心已向290多家客户提供数据分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