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9 21:39:32 | 浏览次数:7351
实际上,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交通运输领域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期盼出行有更多选择、有更大便利、有更优品质。如今,我国每天约1亿人次乘轨道交通高效通勤,地铁的准时准点、轻轨的便捷舒适,让大家生活工作更便利;每天约有1亿人次靠公交穿梭街巷,串联起大家出门逛街、买菜等日常烟火;每天约有1亿人次选择出租车、网约车实现“门到门”出行,最后一公里出行更顺畅。这三个“1亿人次”,是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与韧性活力的生动注脚。而人员、货物的高效流转,更是经济循环的“润滑剂”,推动人才、信息、资源循环,为消费和产业升级助力。三个“1亿”叠加,既是交通强国建设成果,更彰显中国经济韧性、潜力与活力。
“截至今年7月1日,已有超70万吨荔枝等水果,通过广西友谊关口岸浦寨附属通道入境,货值达32亿元人民币,历史上‘皇家专享’的荔枝变成民众口中的‘家常美味’。”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政治处主任杨鸿飞介绍,广西提升口岸通关效能,出入境人员流量同比上升13.2%,实现了中越两国“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这一组组数据,不仅记录着大家的出行轨迹,更丈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民生的幸福温度。眼下,交通强国 建设正加速推进,如何持续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继续期待!
“从协助筛查到讲解护眼常识,跟老百姓打交道感觉一次比一次顺畅!”让“光明行”实践队队长曹学辉收获满满的,不仅在于沟通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心中职业提升的“进阶路”更加清晰——在校时,系统学习眼视光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从基层眼健康服务做起,积累实践经验。
在外交方面,尽管中欧政治体制不同,但彼此走近的大势从未改变。自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欧关系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历经国际格局变迁和全球化浪潮起伏,始终保持总体稳定发展态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1998年1月,由欧盟倡议建立的中欧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时至今日仍为推动双边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返世界排名第二的石宇奇与卫冕冠军、队友翁泓阳上演“中国德比”。上周问鼎2025年日本羽毛球公开赛的石宇奇延续了火热状态,开局凭借网前小球优势和稳健攻防,以21:16先下一城。第二局翁泓阳频发失误,未能打出自己的节奏,以11:21告负,止步首轮。
1986年,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新疆电网首个110千伏环网成功升级为220千伏。到“十五”末,全疆总装机容量达到654万千瓦,发电量310.3亿千瓦时,初步形成以220千伏为骨干网架、110千伏覆盖全疆的电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