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8 08:26:01 | 浏览次数:2715
从智能辅具、康复机器人、无障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到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残疾人需求动态管理及服务优化,再到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赋能残疾人康复护理教育培训……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看来,科技赋能助残不仅关乎技术,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当膏方文献的沧桑墨迹与数字屏幕的流光溢彩交织,这种“跨越千年的同频共振”,正是中国膏方博物馆对“博物馆未来”的回应。该馆馆长曾凯表示,“膏方不是尘封的标本,也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流淌的文明、哲学的载体,以及公众可参与、可感知的生命体验。”正如展厅的标语所写:“我们收藏的不只是中医药方,还有中国人的生命故事;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智慧。”
在此次活动的启动首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就走上了手术台。在阿坝州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他主刀了一台复杂的肝包虫病手术。包虫病是高原地区的一种常见疾病,但这台手术的难点在于病变部位“侵入”了血管壁,需要切除部分血管。“我们很少处理如此复杂的手术,难度很大。”阿坝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的藏族医生喻定刚说,在董院士操刀下,手术十分成功,患者在术后半个月左右就能康复。
新时代的博物馆,正突破传统边界,从馆舍天地奔向大千世界;彰显个性魅力,从“千馆一面”迈向“千馆千面”,成为展示中华文明、教育服务大众、推动国际交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能量场。
央视网消息:国家信息中心今天(5月17日)发布了一系列先行指标,记者从中发现,4月份以来,在一系列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下,消费、投资、工业生产等多领域保持向好态势。
5.投稿作品由投稿人保留对作品的各项权利,征集活动结束后两年内,活动主办方及承办方可基于宣传推广等目的,无偿使用活动征集作品,并可基于使用场景对作品进行剪辑、在作品上添加活动标识等。
最值得一提是“爆款”频出的文创产品:敦煌书签、故宫口红等“圈粉”无数,铜奔马毛绒玩具持续走红,国博凤冠冰箱贴销售数量过百万……文博人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让古老文物以勃勃生机走进火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