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1 19:45:50 | 浏览次数:5352
“小麦临近成熟时,对水分极为敏感,需严格控制水分,减少灌溉量。”刘廷义告诉记者,而同期生长的玉米正处于拔节孕穗的需水高峰期,对水分需求极为迫切,滴灌系统的巧妙设计成功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每亩地可增加效益200元(人民币,下同)至300元”。
于克凌透露,即将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语文学节正要借助香港独特优势,汇聚全球华语文学力量,重构香港文化盛事。“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香港绝非‘文化沙漠’,它正从绿洲向草原进化。”(完)
随着合作经验的积累,以及成功实践和有效合作机制的不断丰富,上合组织逐步增强了战略互信,并将这些经验拓展至多个相互关联的合作领域。这不仅在理念层面推动了“上海精神”的广泛传播,也在实践层面依托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等多层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全方位合作,并最终促成了新成员国的正式加入。
6月18日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人头攒动。在一处粤剧头饰展墙前,73岁的周燕云指着自己的黑眼圈笑称:“这些头饰是带着我家先生加班加点做出来的!”
福建晋江6月18日电 (记者 孙虹)福建省重点培育的国际知名品牌伞具全球首品首发首秀活动与“四链融合”供需对接活动18日在“中国伞都”晋江举行。以供应链创新为突破,“全球伞业供应链中心”于此间揭牌启用,通过链接全球资源、全球市场,赋能本土产业。
数字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丰富应用场景的支撑。当前,南沙正把数字经济作为驱动产业跃升的“金钥匙”,着力推动超25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丰富自动驾驶、数字政府等数字应用场景,各类数字创新力量蓬勃兴起,焕发强大的内生动力。
中国科技推动的,远不止传播方式的革新,更是表达范式的转型。过去几年中国国际形象的稳步提升,离不开“酷中国”形象的塑造以及与全球年轻一代达成的深度情感共鸣。国产游戏、虚拟数字人、元宇宙等新兴载体正以年轻人熟悉的语态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网游将“黑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熔于一炉,非遗技艺在虚拟世界焕发新生,汉服文化借直播风靡全球,国风音乐于短视频平台广为传唱……这些创新实践有效拉近了全球用户与中国文化的“心距离”,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自发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诠释者。这种从“文化输出”到“情感共鸣”的范式转变,正在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也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全球对话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