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4 06:12:48 | 浏览次数:2225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每当传统佳节邂逅非遗技艺,国风古韵就得以重新激活和演绎。今天我们借助“热力图+大数据”,一起解锁“民俗游地图”。看看今年端午,非遗体验游究竟有多火?又有哪些城市成为民俗体验的热门打卡地?
CATAIFE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是父子俩,我今年66岁,爱好旅行,我儿子跟我志趣相投,我们之前在韩国旅游,途中听到中国对阿根廷普通护照持有者试行免签政策,就想着一定要来实地验证下。中国文化悠久而充满魅力,这下太棒了,可以玩30天。我们俩在飞机上都没睡,一直在制定旅游攻略。”
今年家乡市集嘉年华新设置的新兴科技体验区和运动竞技体验区也成为热门打卡点。在科技体验区,市民张毅体验人工智能中医体质辨识仪后惊喜表示:“本想逛吃购物,却意外发现这些新奇的科技互动项目,仪器给出的健康建议非常实用,一整天都逛不够。”
为确保端午水上交通安全,广东海事局节前开展“拉网式”安全督查,聚焦涉客区域安全。派出3个专项检查组,对35个客渡运重要点位进行暗查,查出24个风险隐患点并督促整改。同时,结合中国交通运输部汛期、暑期安全专项排查行动,全省海事部门累计整改各类隐患8290项,对961艘重点涉客船舶进行全面“体检”,完成203条内河航线安全评估,并推动530艘30人及以上客位的客船安装智能监控系统,从源头拧紧水上运输“安全阀”。
推开庭院木门,琴声与刨木声交织入耳。东厢房内,七八位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正俯身于工作台,跟着徐亚冲学习琴穗编织。16岁的李雨桐将丝线穿过木珠时,指尖微微发颤:“原来一根琴穗要打36个结,每个结都藏着匠人的祝福。”
秉持开放包容理念,中国科学院学部积极推动科技交流合作,拓宽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国际合作成效,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体系;支持广大院士牵头组织和参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担任国际科技组织重要职位;发挥外籍院士桥梁纽带作用,有力推动高层次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从扬州小脚粽、南京四角粽,到浙江嘉兴粽、金华火腿粽,过去“一叶包万物”的繁华喧嚣,逐渐回归为“一叶包己悦”的理性。以往高油脂、重口味的经典粽子,以低盐、低糖、少油的面貌重现江湖,绿色、健康、轻肠胃负担成为端午粽子的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