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7 15:47:14 | 浏览次数:9785
截至6月13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48亿立方米,储量充足有保证,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5月下旬以来,对全省98.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损坏设施,确保抗旱灌溉需要。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在数字技术重构传播生态、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已从局部突破转向全局性重构。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主流媒体如何守正创新,借助人工智能推进系统性变革,成为业界、学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针对目前的旱情,河南省水利厅于6月14日17时将水旱灾害防御(抗旱)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并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旱情,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细化落实各项供水保障措施,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灾害损失。
5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浙江行活动成功举办,全国各地资深记者编辑近40人参加。记者随采访团赴杭州、金华两市多个县(市、区)实地调研采访,大家一起乘汽车、坐轮船、走山路,下社区、进工厂、入村庄,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记录浙江大地的美丽图景,近距离感受浙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担当勇为,从人间天堂杭州“六小龙”的爆火出圈到“浙江之心”金华的“繁花绽放”,从大下姜村联建联兴联享的共富图景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买全球卖全球”,从良渚古城遗址的“数字未来”到走红海外的中国婺剧,从金华飘萍教育基地的红色新闻文化到义乌市融媒体中心的系统性变革……“浙”里经济的创新活力、“浙”里文脉的传承发展、“浙”里乡村的美丽蝶变,令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一幅用生动实践书写的美丽画卷铺展在浙江大地上。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13日表示,英方有关制裁是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主义行径,中方坚决反对,已向英方提出严正交涉。英国政府罔顾国内国际民意,不断火上浇油,助长战事延绵不绝、生灵涂炭,致使和平更加遥遥无期。
在“三夏”麦收现场,记者看到了越来越多装有北斗辅助驾驶、触控操作终端等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的联合收割机,有力保障了夏粮小麦收获高效推进。“中原粮仓”河南8500万亩小麦从5月19日开始大面积收割,到6月9日结束,全省共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