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9 05:28:09 | 浏览次数:3283
什么样的地方能一年吸引14亿人次前来“打卡”?答案是博物馆。相信很多人都是其中的一员。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大家发现,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想办法,在“科技”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上做文章,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就跟随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看看新时代的博物馆有哪些奇妙之“变”。
“田黄”即田黄石,是福建寿山石中的珍品。民间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不仅因其数量稀有,更源自金石文化的积淀与底蕴。明清以来,田黄被文人雅士尊为“印石之王”。乾隆皇帝多用其治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田黄乾隆帝三联印”便是受清室珍视的名品。
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张尼)快速签约、每年享受一次随访、可预约转诊、可享受个性化的健康咨询……如今,逐渐扩大覆盖的家庭医生服务正在为居民提供重要健康保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4月23日当天恰巧是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名儒将,方将军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和追求,从1951年参军开始就坚持读书学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他以惊人的勤奋、卓越的智慧和超常的毅力,走出了一条“50岁习书法、70岁学国画、80岁写散文、诗词伴随一生”的独特艺术创新之路,被誉为“将军诗人”。他把书读出了光芒,把诗写出了光辉,把画画出了光彩,书画界称之为“方祖岐现象”。方将军在坚守中华传统正脉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赋予作品以铁血丹心的家国气质、运筹帷幄的将帅气度、经天纬地的浩然气韵,走出了一条体现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守正创新之路。
吴屯乡种粮大户张亮今年在大浑村共流转土地800多亩,其中撂荒地360多亩。他计划依托这些土地,打造稻渔共生示范基地,实现“一田多用”的生态种养模式。张亮介绍道:“现在挖掘机已经在进行最后的作业,人工也开始插秧了。秧苗插好后,就准备放养稻花鱼。今后我们还会把零碎化的土地整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
同时,杭州各地政协积极探索创设村落社区、商圈楼宇、产业园区、专业街区、特色小镇等多种政协基层党建活动范式,拓展政协党建工作领域。(完)
这处工业博物馆的前身曾是安徽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2018年关停后,当地因地制宜对发电厂的机组、厂房实施了改扩建,让工业遗址变成了文化地标,从今年五一期间试开放后,已吸引游客上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