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7 15:21:16 | 浏览次数:6841
上海6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在中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首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14日走进上海杨浦区大学路街区,瑰宝荟萃的文博场馆遇上创新街区,集结了上海代表性文博机构、文创品牌,为市民游客构建“文化消费+技艺传承+科技交互”的城市文化体验空间。
“90后”的孟津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2016年参加了郑州轻工业大学组织的研培班,现已获得“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的他,至今对为期一个月的研培念念不忘,“特别开拓眼界,现当代的雕塑给我很多灵感;就好像一个喝惯了豆浆的人突然尝了一杯咖啡,这样碰撞一下能出现新的味道。”
除了住宿餐饮消费券,此次活动还同步推出了文旅体专项折扣券,进一步延伸消费链条。从历史遗迹到现代商圈,从演出场馆到特色街区,一张小小的票根成为串联多场景消费的纽带。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也为商家导入了精准客流,更延长了城市消费链条,激活了夜经济和文商旅融合发展。
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的“数智运河”系统则实现了千年水道的“数字孪生”。该系统已接入交通、生态环境等7大部门、12类数据,建成遗产综合保护、格局管控等智慧应用场景。
在这场跨越申遗全周期的对话中,“保护”始终是最高频的词汇。无论是“利用服从于保护”的呼吁,还是“长期主义”“平常心”“价值认知”等关键词,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申遗绝非终点,而是以国际标准强化保护的新起点。而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正在文明的接力中回响不绝。(完)
随着参与网球运动的人逐渐增多,中国网球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纪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在做一个项目,在北京朝阳区规划一个‘大满贯网球文化公园’,将汇集所有大满贯要素。人们既能在此观看全球顶级赛事,也能在场地上训练和比赛。”纪宁说,这仅是一个案例,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网球运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专业化。作为体育产业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纪宁表示,不仅北京,全国各地网球运动设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有些地区出现了多个国际航空枢纽的格局。比如华南的广州、深圳,西南的成都、重庆、昆明,西北的西安、乌鲁木齐。但与成渝不同的是,西北地域辽阔,西安与乌鲁木齐距离非常远,两个枢纽生态位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