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7 08:34:43 | 浏览次数:9544
民营经济一直是深圳的一张“靓丽名片”,贡献了全市约40%的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的税收、近60%的增加值、70%以上的进出口额、9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商事主体。
参与本次立法的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黄西勤在谈到该法时也表示,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融资支持等方面感受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她认为,针对隐性准入壁垒,法律不仅明确“非禁即入”,还要求地方政府“制定与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时注重听取意见”,从源头减少政策随意性;针对融资难题,法律将“支持多元化融资”写入总则,并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细则,为地方创新(如深圳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预留了空间。“最重要的是,法律通过‘法律责任’专章(如第五十九条明确侵害民企名誉权需担责),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有牙齿’的维权武器。”
5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下大气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锻造产业链长板……我国经济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断增强。近5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80%。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8万亿元,较2013年翻了一番。一些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现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4年的32.5%。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更加牢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明显增强。近段时间,面对个别国家遏制打压、外部冲击加大的复杂严峻局面,我国经济大盘能够稳住并持续向新向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大循环日益畅通,内需主动力愈加显现,有力对冲了外部冲击影响。实践充分证明,做强国内大循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下出的先手棋,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之道。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
另外,近些年受经济下行、大规模减税降费、楼市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冲击,而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在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有更大的动力加强征管,查漏补缺,依法依规征收该征收的税费。当然,税务部门也要同时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坚守不收“过头税费”红线。
“一系列数字的变化,反映出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层结构性矛盾和多重风险交织当中,这是全球治理体系长期积弊的集中显现,是全球合作机制被削弱、互信基础被侵蚀的直接后果。”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这一系列人为因素带来的挑战,本不应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如今却严重损害全球经济和相关各方的利益。
海淀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区将持续推动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大学生实习实践行动计划,强化与研发机构、高校、头部企业等合作,着力构建“实习-就业-创业”贯通式服务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