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5:44:08 | 浏览次数:9799
夜幕四合,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里,亭台楼阁错落,廊桥水波潋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循声望去,“李白”乘一叶扁舟由远及近。芙蓉湖上,传来他吟诵的《将进酒》,字字铿锵。
“我们看到前两届链博会上就有很多参展商之间达成合作。今年,我们在总结前两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优化企业对接,努力打造链博会‘找朋友’模式的3.0版本,让大家的链接越来越紧,把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杨宓强调。
文化产业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产值,更在于其作为“工具箱”的赋能效应,能够为制造业升级、服务业转型、农业品牌化发展等提供文化附加值。有汽车企业将“藏锋于润”的东方美学融入前脸设计,同时实现低风阻效果,做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在“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展区,观众戴上VR眼镜后,能瞬间穿越到宁夏的景区,引流线下旅游。在新疆展馆,棉花制成的纺品印染上喀什古城斑驳肌理,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创意。随着全社会文化自觉的增强,文化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愈加凸显,文化品位、文化价值成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要素。这种赋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通过产业链的重构、价值链的提升,形成“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有些地区出现了多个国际航空枢纽的格局。比如华南的广州、深圳,西南的成都、重庆、昆明,西北的西安、乌鲁木齐。但与成渝不同的是,西北地域辽阔,西安与乌鲁木齐距离非常远,两个枢纽生态位截然不同。”
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福建为两岸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新路径。本届海峡论坛上,许多台胞分享了自己在闽创业的生动故事,他们表示,福建为台胞台企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合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与体育宣传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端智库骨干专家、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曾文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体育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以体育赛事表演为杠杆,能撬动城市基建、旅游、文化等,激活体育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能级提升,而这个杠杆的原动力主要是运动员尤其是明星运动员。
常年打球的张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郑钦文夺冠前的这几年,网球运动在大众层面一直是向上走的态势,加入网球运动行列中的人不断增多。”张先生分析,这也许跟网球是隔网运动有关,因此在疫情期间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