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3 10:53:17 | 浏览次数:2397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贡献。其中,武夷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西汉时期,武夷茶已颇具盛名,其味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至清代,武夷茶发展更盛,武夷岩茶、红茶、绿茶及其他茶种深受人们喜爱,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品质享誉世界。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河南省气候中心6月12日8时发布干旱橙色预警,根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安阳、鹤壁、焦作、开封、洛阳、漯河、南阳、平顶山、濮阳、商丘、新乡、信阳、许昌、郑州、周口、驻马店等16个地市72个国家级气象站监测到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以上,并已持续10天。据天气部门预报,6月24日之前,全省将维持高温晴热天气,虽然部分时段有分散对流性降水,但无法有效缓解旱情。
据介绍,根据气象监测情况,今年4月下旬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2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5%,截至6月13日,大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超60天,郑州等10个地市在70天以上;平均气温23.2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8度。
会议期间,58位专家、学者登台,作40余场主旨演讲、专题报告,举办6场主题分会及15场平行边会。70多份学术海报、18项创新案例展览,全方位呈现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突破,为各国科研团队、专家学者搭建零距离交流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完)
6月14日上午,水利部组织开展抗旱专题会商,分析研判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旱情形势,要求即日起,受旱地区上游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控制性水库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抗旱用水需求,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6月14日15时,水利部将针对河南、河北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目前维持针对山西、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甘肃6省的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两个工作组正在一线指导抗旱工作。
据悉,本次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主办,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接下来,共青团中央将与越南胡志明共青团中央合作,于2025年至2027年持续组织实施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项目。(完)
“台湾民意基金会”今日(6月18日)公布最新民调,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声望为48.2%,相较上个月重挫 9.8 个百分点。该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表示,在台湾,一个百分点代表 19.5 万人,10 个百分点代表近 200 万人,上任不到一个月,流失近200万人支持,是一个严重的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