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4 14:45:32 | 浏览次数:4921
什么样的村庄能够获得村民的一致认可?村民们眼里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连日来,记者走进豫西北小城河南济源的沃野田畴间,实地探访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在拉萨八廓街上的一家店铺内,95后小伙儿南吉合多杰正用指尖引导着铜金丝线在木板上“生长”。这位并非出身唐卡世家的年轻人,以“掐丝”为骨,釉彩为魂,将传统唐卡艺术推向创新与普及的前沿。南吉合多杰始终致力于消弭唐卡与当代年轻人之间的隔阂。他在八廓街开设掐丝唐卡文创体验馆,将千年唐卡技艺解构为掌心可握的现代文创,实现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跨时空共鸣。他不仅精细复刻着金属丝线毫厘间的永恒心跳,更让这门古老艺术以轻盈、日常的姿态,重新跃动于年轻一代的生活之中。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几乎让我们寸步难行。”游琼宇坦言。就在团队在技术泥淖中艰难跋涉之际,学校创新创业基金池中涌出的20万元专项资金,如同一场及时雨,为困顿的探索注入了生机。这笔来自学校500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池的“活水”,让大量昂贵的真实环境测试与多轮联合攻关成为可能。
走进茗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村道宽敞整洁,曾经破旧杂乱的房屋,被色彩鲜艳、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所取代。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绿意盎然,妇女们聚在一起巧手刺绣,老人们在新居前悠闲地烤着玉米和土豆,惬意地享受着时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幼儿园传出。
记者在现场看到,徐悲鸿的《战马》、齐白石的《荷花鸳鸯》、张大千的《觅句图》、林风眠的《鱼鹰小舟》等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水墨作品,与画家金基昶的《群马》、安仲植的《春景山水》、金殷镐的《爱莲美人图》、朴崃贤的《地摊儿》等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在相同的水墨媒介上散发出各自韵味。
除了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外,贡山县独龙江乡、茨开镇、捧当乡迪麻洛村等地,成功避险洪涝灾害,守护了231户1016名群众的生命安全。
玛斯图拉·西迪科娃感谢西北大学在丝路大学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深化学术交流合作,联合举办了多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双方联合申报获批了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联合人才培养国别区域项目,通过系列课程讲授、导师互聘,为乌中双方联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感谢西北大学对本次培训活动的精心筹备,很高兴看到更多的学员参加了本年度的培训,希望双方深化合作,为国际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