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6 00:20:20 | 浏览次数:3680
“接触网送电后,接触网导线及其相连部件带有27.5千伏高压电,相当于家庭用电220伏电压的125倍,接触网2米范围内均为高压危险区。”广西交投南崇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吴小健说。为确保人身安全和铁路供电安全,请南凭高铁沿线居民严格遵守铁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进入防护网、翻越栅栏,铁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内禁放风筝、气球等漂浮物,切勿攀爬杆塔或抛掷杂物。
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智能育种制种领域,中国科学家团队再次取得重大科技突破:通过生物技术(BT)+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利用基因编辑重新设计作物花型,快速精准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运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成功研制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Genome Editing combined with AI-based Robotics)。
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吴涛)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在8月8日至12日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相关话题引发专家们广泛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17日刊文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在这一市场上,墨菲和其他分析师认为,美国车企当下很难抵挡中国自主品牌的实力。墨菲说,消费者现在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忠诚度”很强,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后,这种“忠诚度”可能会变得更加强烈。
目前,“吉儿”机器人的零部件国产化自主率已达95%以上,整机成本极具应用前景。研究团队正在将“育种-生产-采收-追溯”全产业链进行BT+AI融合,推进后续研发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2.0版,未来还会将结构型雄性不育系育种制种技术拓展应用于不同作物,致力于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完)
这项基于人工智能赋能打破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实现大幅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发育所)许操研究员领导的智能育种攻关团队自主创新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北京时间8月11日夜间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线发表。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当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古埃及文明大展接近尾声,又值暑期大客流,观众的观展需求非常大。“为了让更多观众‘赶上末班车’,我们决定连续开放168小时,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活动,希望为观众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观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