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4 19:59:28 | 浏览次数:3724
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肩负重大使命。《条例》自2022年3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四川河湖长制从“有章可循”迈向“有法可依”。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的免费开放模式、神农架国家公园通过生态游步道实时数据展示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都是这一政策的落地实践。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也提出,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在政策的背后,是科普从单向知识灌输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变,科学知识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宜春6月4日电 (熊锦阳 舒雨)夏日时节,走进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仁首镇莲塘村洪和蓝莓基地,郁郁葱葱的蓝莓树整齐排列,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宛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农户们正忙碌地穿梭其间,采摘、分拣、包装,一片繁忙景象。
靳东,1976年出生于山东省,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个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还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借助商会平台,我成功对接上农产品加工专家团队,将蓝莓鲜果深加工为蓝莓酒、蓝莓果干等蓝莓产品,进一步提升蓝莓附加值。”张和波说道,“基地现在还大力发展采摘游、亲子游等休闲农业,已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构建合适的生态系统,重点是制度创新、主体协同、全球布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求拆除体制藩篱、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完善评价体系。这要求我们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促进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进一步落实创新支持政策,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企业长远规划、长期经营、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构建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健全有利于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以成果转化效能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劳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高质量发展和塑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提供新动能。
“三国志”对韩国人而言究竟有何独特魅力?对韩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又在中韩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近日,许又范就此接受“东西问”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