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05 18:06:32 | 浏览次数:7066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
在正在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上,来自海内外10余家顶尖艺术团体的数千名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汇聚一堂,呈现跨越东西方艺术经典的音乐盛宴。正在展出的二十四节气·诗书画乐作品展融合古诗词朗诵、传统书法国画创作、民乐演出等多种表现形式,让观众在时间和空间的流转中感知传统文化之美。
在此过程中,走进企业、了解行业最新变化成为学校保证教学“接地气”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学生要走进企业,我们的老师也要到企业里去感知、去实践。”赵欣表示,丰富的实践资源对学校专业的发展、对学生成长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兰州6月3日电 (马爱彬)端午假期期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民清源”甘味农产品展销中心的冷鲜肉品区顾客络绎不绝,羊肋排、羊后腿等部位产品供不应求。“民勤羊肉是‘甘味’农产品里的金字招牌,很多消费者就认这个牌子。”该中心工作人员董雪说,民勤羊肉不仅以鲜嫩无膻闻名,更因沙生草本滋养形成独特草木清香,深受市场欢迎。
“过去总觉得创建文明城市是政府的事,现在咱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文明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民张秀兰观念的转变,正是乌兰察布文明创建进程中最鲜活的注脚。
从青年力量激活非遗,到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技艺,再到“非遗+旅游”的场景重构,论坛嘉宾共同勾勒出非遗如何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的清晰脉络。正如与会者的共识:要在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关照现实,着力推动非遗的当代表达与时尚传播。让非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美好生活的滋养与中华文明的新美学。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与体育宣传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端智库骨干专家、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曾文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体育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以体育赛事表演为杠杆,能撬动城市基建、旅游、文化等,激活体育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能级提升,而这个杠杆的原动力主要是运动员尤其是明星运动员。